央行延续调控“姿势”保持流动性基本稳定 专家称市场利率难现快速向上
本报记者 李国辉
5月5日至9日之间的3个交易日,央行未开展公开市场操作。5月10日,央行开展了1100亿元逆回购操作,其中7天期、14天期、28天期分别为900亿元、100亿元和100亿元。
“央行此举基本属于意料之中。” 交通银行 金融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陈冀表示,由于在7天前央行运用大量逆回购对冲了市场中期借贷便利(MLF)到期未续作可能带来的冲击,使得10日有近2000亿元逆回购到期。10日,央行发放了不足500亿元的抵押补充贷款(PSL),部分对冲了市场逆回购工具的到期,资金部分回笼。
银行间市场的表现维持了近一段时间以来的相对平静。交易所市场资金面方面,交银交易所流动性压力实时监测系统显示的交易所市场加权利率午后2点时仅为2.86%,处于近一段时间以来相对低位的水平。陈冀表示,央行10日的操作对于对冲前期工具到期冲击具有较为显著的积极作用,也延续了货币当局维持市场流动性基本稳定的调控思路。按照当前央行调控“姿势”推断,下一次规模较大的逆回购操作可能在中下旬交接时点附近。
在金融去杠杆的背景下,此前一系列已经出台或正在酝酿的监管政策造成了一定的市场猜测和预期,叠加季末考核等因素给市场流动性带来了压力。进入二季度以来,在央行连续暂停逆回购多日后,银行间市场整体加权利率曾一度接近3.5%。然而,从交银银行间流动性指数(IBLI)观测来看,二季度以来峰值仅为21.66,远低于今年一季度的峰值129.45的水平。IBLI指数的波动率方面,一季度的52.7明显高于二季度以来的34.7。
“这也说明二季度以来,市场流动性压力的起伏较一季度已经存在较大幅度的改善,市场流动性在货币当局各种工具综合运用下,正朝着更加稳定的方向演变和发展。”陈冀说。
陈冀表示,从近期市场的表现来看,过度的市场预期以及过快的调整,给市场带来的流动性超调压力已经有所缓和。不过,这并不意味着“金融去杠杆”、资金“脱虚向实”导向告一段落,可能只是市场步伐赶超了监管步伐后短时期呈现出的缓冲。事实上,为应对监管的趋严和对未来同业等业务更加规范的要求,还有较多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业务配置需要进一步调整,往往调整初期对于市场的影响也是较大的,随后则逐渐趋缓。
市场利率方面,10日隔夜Shibor涨0.71个bp(基点)报2.8270%;7天期Shibor涨0.67个bp报2.9300%;14天期涨0.53个bp报3.3805%;1个月期涨0.22个bp报4.0463%。
陈冀表示,市场利率小幅上移的趋势不变,不过,短期内快速向上突破的可能性不大。从累计IBLI指数近3个月的走势来看,虽整体有上移趋势,但仍处于流动性压力“正常”和“较强”之间的通道内上下起伏,并未出现流动性明显趋紧甚至发生流动性风险的端倪,这也是多项金融业务监管趋严后,央行综合调控的结果。
“未来的监管政策变化与货币当局的流动性调控仍会相辅相成,既考量政策出台对市场可能形成的冲击、防范局部流动性风险诱发系统性风险,又使得金融监管不断向前推进,打造更加稳健支持实体经济的金融体系。”陈冀表示,在金融去杠杆和资金“脱虚向实”过程中,部分非银机构缩表以及银行业机构增速放缓,市场资金价格逐渐小幅上行,都属转换行情中的正常市场现象。然而,过快去杠杆或监管加强则可能使得短期市场利率向上突破,这既是流动性压力的表现,也可能是局部机构发生流动性风险的爆发点,为金融业的稳健发展带来新的问题,这显然不是监管层的初衷。记者从监管人士处获悉,央行近期正在召集“一行三会”加强监管政策的沟通协调、统筹推进。
因此,陈冀预计,市场流动性的未来趋势在很大概率上仍是保持基本稳定,不排除个别时点有所趋紧。市场利率在本轮金融去杠杆的过程中维持小幅上移态势,短期银行间市场整体加权利率突破3.7%甚至4.0%的概率较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