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找工作 找人才 找服务 找人脉 找资金 新闻中心
平台简介
新闻中心
联系方式
 
新闻中心
创新机制、优化环境、健全体系,上海金融人才“磁石效应”凸显

一直以来,国际金融中心都是上海追寻的目标。2021年上海两会期间,市长龚正宣布到“十三五”收官之年,上海已基本建成国际金融中心,此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越来越受到全球经济金融界的广泛认可。而这,离不开一众金融人才的砥砺前行。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



  正是在2016年,上海宣布将实施海外金才、领军金才、青年金才开发计划,助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而后金融人才越聚越多,过去五年规模显著增长,从业人员已达47万人左右,较“十二五”期末增长显著。



  这在市场上的直观体现是:一批具有全球视野、通晓国际规则的海归金融人才,一批具有战略眼光和较强领导力的经营管理类人才,一批勇于金融改革、精于市场开拓、善于风险管控的专业人才纷纷涌入上海,且有的已成为金融机构的中坚力量。



  如今,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已结累累硕果,上海金融人才建设同样收获颇丰——高层次金融人才数量明显增长,人才高素质专业化程度实现较大提升,金融人才发展效能显著增加。目前,随着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迈入新阶段,新一轮的开放与创新正在路上,为更多金融人才提供了发展与成长的机会。



  金融人才不断集聚



  人才是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第一资源,是推动金融市场创新与发展的主体。随着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和金融改革开放的加快推进,上海金融人才也发生了新变化。



  此前发布的《上海金融领域“十三五”人才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发展目标,即基本形成门类齐全、结构合理、流动自由的金融人力资源体系,基本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吸引力、配置力的国际金融人才高地。



  “从当制定的目标来看,不仅完成了,而且超额完成。”上海商学院副院长贺瑛如此评价。过去五年来,上海金融人才规模显著增长;金融人才专业分布与金融行业发展布局更加契合;新型金融人才队伍适应新型金融业态的发展;紧缺急需金融人才数量显著增加;金融人才队伍梯次结构更加合理。



  数据显示,“十三五”期末上海金融从业人员达47万人,比“十二五”期末35万人增加约12万人,年均增幅约6.1%。另从业态分布看,银行、证券、保险三类金融机构从业人员占比分别为45.5%、19.2%、30.3%;从区域分布看,从业人员高度集中于浦东新区、黄浦区、虹口区,其中,核心区域是陆家嘴金融城和外滩金融集聚带。



  与此同时,高层次金融人才数量增长较快。目前,上海金融系统列入中央和上海重点联系专家的海外高层次人才数量为148人;列入上海领军人才、上海领军金才的人才数量为320人;列入上海青年英才、上海青年金才的人才数量为322人。



  不仅是数量增长迅速,金融人才的高素质专业化程度也提升较快。一方面,金融从业人员专业化水平总体比较高,“十三五”期末持有雇主认可的国际国内资格认证(CFA、CPA、CFP、FRM、ACCA等)证书达到4万张;另一方面,人才学历层次较高,本科以上占83.4%,硕士以上占25.2%,分别较“十二五”期末提升6.4个百分点、5.5个百分点。



  高素质人才的集聚带动上海金融市场规模再进一步。上海金融市场交易总额从2016年末的1364.7万亿元增加到2021年末的2511.1万亿元;金融业增加值同期从4763亿元增加到7973亿元,2021年占全市GDP比重18.5%,位居全国首位。



  另外,各类要素市场地位逐步提升。截至2021年末,上海证券交易所股票市值位居全球第三位,2021年股票筹资额、股票成交额分别位居全球第三位、第四位;上海期货交易所多个品种交易量位居全球第一位,以人民币计价的“上海价格”持续扩容,“上海金”“上海油”“上海铜”等价格国际影响力日益扩大。



  与此同时,上海持牌金融机构总数从2016年的1515家增加到2021年末的1707家,其中外资金融机构占比30%左右。外资法人银行、保险机构、基金管理公司均占内地总数的一半左右,成为境内外资机构最集中的城市。



  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QFLP)和合格境内有限合伙人(QDLP)试点不断深化,全球资管规模排名前十的资管机构均已在沪开展业务,全国33家外资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管理人(WFOE PFM)中有29家落户上海,全球资产管理中心建设稳步推进。



  在此背景下,金融人才发展效能也显著增加。“十三五”期末上海人均金融业增加值达到152.3万元人民币,较“十二五”期末的80.1万元增长了90.1%,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创新人才发展体制机制



  人才的集聚离不开体制机制的支撑。只有加大金融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力度,建立更加科学高效的人才管理体制、更加完善的人才培养支持和评价激励机制、更加灵活的人才流动机制,才能更好吸引金融人才,激发人才创新活力。



  为助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2016年,上海发布《关于推进上海金才工程 加强金融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明确上海将实施“3411”金才工程,即集聚和造就海外金才、领军金才、青年金才三类重点金融人才队伍;搭建开发、服务、交流、宣传四个金融人才发展平台;开展一项金融人才数据统计“金才云”计划;优化一系列金融人才发展环境。



  作为上海金融系统首次推出的重大人才计划,这一计划对入选的金融人才提供多方面的支持,同时对人才按照一定周期进行考核评价,实行动态管理和调整。计划推出之时,备受业内关注。如今,上海金才工程的评选已经开展五年,选拔了一批优秀的金融人才。



  据上海市金融工作党委、上海市地方金融监管局相关人士介绍,2016—2021年,上海聚焦高水平、国际化,高层次、专业化,高潜能、年轻化开展评选,特别关注金融科技、资产管理等行业和30岁左右有发展潜力的优秀金融人才,累计选拔出海外、领军、青年金才698名,向申请资助的优秀金融人才发放专项资助超3800万元。



  贺瑛称,上海金融人才的评选体现了时代性和战略性。一方面,业态分布较广,涵盖银行、券商、保险、基金等多个行业,又包含金融科技、资产管理等多个领域,代表了最新的发展方向和潮流;另一方面,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结合颇为紧密,紧紧围绕国际金融中心发展的方向,同时制定了金融人才紧缺目录,有针对性地选拔培养人才。



  在具体人才选拔方面,上海市金融工作党委、上海市地方金融监管局协同金融机构、行业协会、业内专家等一起完善相关机制。一方面,让用人的“东家”提名推荐,充分发挥金融机构、行业协会、落地区等的自主提名推荐权。据了解,金融人才评选主要是在浦东新区、黄浦区、虹口区等金融机构集聚区和证券同业公会、基金同业公会、金融青联等金融类行业协会试点优秀金融人才直通现场评审机制,充分发挥试点区和协会接近一线、了解人才的优势,推荐人选最终入选率约为60%。



  另一方面,让懂行的“专家”来评价,发挥好监管部门、金融机构、有关高校的领导、专家和入选人才等的专业把关作用。作为参与评选的专家,欧美同学会金融分会名誉会长,上海海创园创业服务中心理事长马鸣表示,上海金融人才的评选越来越成熟,而且覆盖范围较为全面,既包括金融市场一线工作人员,也包括领导管理层,已成为吸引金融人才的一大抓手。



  与此同时,丰富评价手段,灵活采用书面评审和当面述职答辩等方式,破除片面以学历、论文、专利论英雄的评价方式。评审当场出分、人选当场排名、评委当场确认,确保评价过程公正透明。



  选拔人才仅仅是第一步,为了提高金融人才的综合素养,上海市金融工作党委、上海市地方金融监管局还开展了一系列举措,致力做好金融人才培养“后半篇文章”。海通新能源私募股权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欢对此有着深切感受,“相关部门会搭建平台,这就为入选人员提供了交流沟通的机会,而且还会系统安排一些课程、专业训练项目等,可以说,培训体系和制度正变得越来越完善。”



  具体来看,牵头搭建培养开发平台,把对金融人才的政治引领放在首位,组织各类金融人才参加高层次专家研修班、统战干部培训班、青年人才培训班,组织赴井冈山、古田、南湖等地开展国情考察。2021年,上海市金融工作党委、上海市地方金融监管局会同上海交通大学高级金融学院举办“2021上海金才金融前沿专题研修班”,邀请业内知名专家、学者等优秀师资传道授业解惑,124名金才围绕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聚焦宏观经济、金融科技,资产管理等前沿主题开展学习研讨,加强对上海金才的跟踪培养。



  上海市金融工作党委、上海市地方金融监管局还建立了58家上海金融人才实践基地,搭建在沪金融管理部门、金融机构和各地区双向交流锻炼的平台,累计吸纳376名金融人才开展实践锻炼和专业训练;设立培训基地、“金英汇坛”、海外实训等项目,分层分类满足金融人才培养培训需求,累计超过440名人才参训。



  同时,注重发挥用人单位的主体作用,加强对人才的考核评价,目前已累计开展上海领军人才培养对象中期考核52人次,“上海金才”培养对象综合考核344人次,人才围绕绿色金融、金融科技、金融创新、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等经济金融领域有关重点、难点、热点问题开展了课题研究,取得了切实有效的研究和实践成果,为金融人才队伍提供典型引领。



  优化人才发展环境



  除了人才培养机制体制的创新外,优良的发展环境和健全的服务体系也是吸引金融人才的一大关键。《上海金融领域“十三五”人才发展规划》曾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市场服务、公共服务、社会服务”为一体的功能完备、高效便捷的金融人才服务体系,满足金融机构和金融人才多样化的服务需求。



  “可能对于一些年轻的从业者而言,除了好的机会和平台,生活资源和能否落户也是他们在就业选择上考虑的主要因素。”王欢称。



  据悉,过去数年来,上海充分发挥人才政策优势,坚持市场导向,落实和保障用人主体自主权,以更灵活的人才使用与评价机制激发人才创造活力,持续完善政策供给,金融人才的事业发展平台、政策环境、生活文化环境等进一步优化,为金融人才提供了更加广阔的舞台和空间。



  比如,上海市金融工作党委、上海市地方金融监管局开展重点金融机构人才安居工程,研究制定金融机构重点人才申请市级人才公寓方案。做好人才政策一本通(一网通)有关政策、指南、办事事项梳理、校核和宣传工作;落实国家和本市高层次引进人才、领军人才和青年拔尖人才专项资金配套服务工作;依托有关部门和各区,为金融人才在户籍办理、住房医疗、出入境等方面提供便利服务。



  与此同时,鼓励开展金融业务创新,加大对人才创新创业的金融支持。一方面,设立“上海金融创新奖”,增设金融科技组别,覆盖金融市场、金融机构、科技企业等多类主体,有序开展监管沙盒试点;统筹本市金融支持人才创新创业资源,推动金融资本向创新创业人才集聚,推出人才贷、人才保、人才险等产品,完善商业银行与风险投资、天使投资的投贷联动模式,做优做强政府引导基金和市场化人才基金等,为人才在创新创业阶段提供一揽子的金融服务。



  近年归国创业的俞国申就享受到了相关政策,此前俞国申在海外学习、工作、生活了近20年,回国后,创办了上海富励业私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回国这段时间,看到了各级主管单位努力营造一流的营商环境,为上海重点金融人才在工作、生活等各方面提供更便捷、舒心的服务,充分激发人才的创新创业活力。我想这样的氛围和配套服务,未来将吸引更多的金融人才汇聚在上海。”他说道。



  在俞国申看来,上海在培养金融人才方面具有诸多优势。首先,上海是全国高等教育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应届人才保有量很大;其次,上海金融机构密集,传统金融体量巨大,金融就业前景广阔,有利于吸引大批长三角以外乃至外国的人才聚集;再次,上海科技创新力量很强,应用场景充分,有利于培养学科交叉融合的金融科技人才。



  马鸣也提及,作为金融改革发展的“桥头堡”,上海在吸引金融人才方面,具有先天优势,主要体现在金融机构集聚、金融对外开放程度高、金融风险防范制度完善、信用体系较高等,未来,可进一步健全人才的综合服务措施,吸引专精尖的人才来沪设立公司。



  还值得一提的是,为了给金融人才工作提供科学导航,上海市金融工作党委、上海市地方金融监管局还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先后形成关于上海金融领域人才现状、问题与需求,上海金融系统人才高峰建设,上海中高端金融人才需求,上海金融人才分类评价,金融人才能力素质评价模型,健全科创板上市公司对人才行股权激励长效机制等方面的研究成果,为金融人才政策制定提供支撑。

  上一篇: 最高法、最高检、教育部联合发布《关于落实从业禁止制度的意见》
  下一篇: 全国人才服务网正式启动

有意与本网合作者,有关合作事宜请与我们联系。未经本会书面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否则即为侵权。
战略合作单位:全国金融人才平台服务中心 | 清大PPP模式与金融创新中心 | 发改委国合中心| 北京大学博雅产学研中心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o全国人才服务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