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找工作 找人才 找服务 找人脉 找资金 新闻中心
平台简介
新闻中心
联系方式
 
新闻中心
新财经战略背景下的金融学科建设:以金融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培养国际化及复合型专业人才

第十三届“中国金融教育论坛”于12月9日至10日圆满举行。来自全国60多所高校的专家学者齐聚“云”端,围绕“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创新型金融人才培养”这一主题,深入研讨中国金融教育发展的前沿问题。

  南方财经全媒体见习记者程立元广州报道

  金融如何支持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如何以金融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在金融行业发展迅速的大背景下,我国对金融人才的培养亦提出来新的要求。在新文科建设的背景下,探讨金融人才培养和金融学科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2月9日、10日,由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和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金融学院主办,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金融学院与黄埔研究院联合承办的第十三届“中国金融教育论坛”于广东广州顺利举行。来自全国60多所高校的专家学者齐聚“云”端,围绕“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创新型金融人才培养”这一主题,深入研讨中国金融教育发展的前沿问题。

  在“新文科”大背景下创新金融学科体系建设

  将时间回溯至2017年,美国希拉姆学院在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背景下,围绕业界前沿的迭代发展和由此衍生出的对高等教育毕业生的全新需求,提出了“新文科”(new liberal arts)教育理念,并在当年10月开启对该学校的社会人文学科教育体系开展一系列的技术性革新。

  在国际上,现行对“新文科”的定义主要是基于现有传统文科的基础进行学科中各专业课程重组,形成文理交叉,即把现代信息技术融入哲学、文学、语言等诸如此类的课程中,为学生提供综合性的跨学科学习,达到知识扩展和创新思维的培养。

  而在我国,关于创新学科品类的摸索自2018年起已全面展开。2020年11月,教育部新文科建设工作组在山东大学召开新文科建设工作会议,发布《新文科建设宣言》,全面部署新文科建设,并描绘新文科建设“施工图”。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此前指出,高等教育创新发展势在必行,要全面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等建设,推出“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版,形成覆盖全部学科门类的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一流本科专业集群,为2035年建成高等教育强国、实现中国教育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

  上海财经大学常务副校长徐飞和同校博士辛格在撰文中表示,新文科建设中的学科及学科体系建设至关重要,可以深化传统学科、培植新兴学科、打造学科集群等为抓手,突破学科研究内容更新慢、范式转换慢等原有学科系统瓶颈。

  “新财经建设首先要推动传统财经的更新升级,要从学科导向转向需求导向,从专业风格转为交叉融合,从适应服务转向支撑引领,就是要制定新财经引领的顶层战略。”谈及新文科背景下新型财经学科的建设,西南财经大学校长卓志教授在“中国金融教育论坛”上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卓志表示,新财经实际上是新文科在高等学校,尤其在高等财经院校的集中体现。新财经是适应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信息化、文化的多样化向经济社会各个领域渗透的时代趋势,新的科技革命、产业革命正在触发财经领域的动态变革,正在改变着财经行业的版图,是新时代、新政策、人类经济活动所表现出的一种新现象、新关系、新形态和规律的一种综合。

  “财经教育工作者要坚守价值引领,守正创新,积极并不断适应和探索自身频道的转变,基于招生需求和实际就业岗位的需求反馈,从内部开展变革和更新,拥抱经济、教育、科技、人才的全新结合,更好地为中国之问的解决和中国方案的形成贡献智慧和力量。”卓志认为。

  “我认为新文科是应时代需求的一种传承创新。”青岛大学党委书记胡金焱教授提出,新文科本身是一个进行时,它本身就是一个不断深化、不断提升的过程,也是不断地传承、进步、发展的过程。现在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不会发生根本性、结构性的变化,而是随着时间的发展不断传承,在传承当中不断地发扬光大,不断地进步,不断地创新。

  胡金焱建议,以“专业+”思维建设新财经学科体系,首先可以将金融学专业建设与通识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大实践教育深度融合、有机结合。在此基础上,发挥各自的优势,推进学科的交叉;在强化专业协同方面,以需求为牵引,高校与金融机构广泛开展合作,可以共建专业,共建学院,打造新型人才培养的实验班、创新班;具体到教学模式创新,一方面是以双向教学互动、广泛联接线上线下教学资源、建构过程结果并重导向来创新教学课堂;另一方面,重视教学质量与消化理解质量,在教学评价方面做出改变;最后结合学科研究方法创新与教材教程革新,构建具备鲜明中国特色、充分适应本土化市场特征、融合我国金融学术思想、连通知识与现实案例的新经济学科体系。

  培养国际化、复合化金融人才的路径:紧抓现实需求

  近年来,中国在全球治理和话语体系中扮演愈加重要角色。

  在多位学者看来,参与全球治理和贡献打造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的中坚团队,具备更加广阔的国际视野和适应全球化发展需求的专业能力,做到读懂中国,走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展现大国担当。

  那么,如何以教育高质量发展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央财经大学副校长李建军对金融如何支持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给出了自己的理解。李建军认为,要实现现代化目标,我们还是要发展经济,要推动财富的复利增长,因此要强调金融要回归本源,服务实体经济,助力实现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

  李建军认为,在金融类专业人才支撑区域地级金融发展方面,人才过剩与人才短缺是矛盾的。“其中,在北京、上海、广东等地区,金融人才是过剩的;而在新疆、西藏、青海等地区,金融人才却比较稀缺。”另外,各类高校纳入的金融类专业办学质量参差不齐且存在较大差距,优质教育资源如何有效形成共享共建机制,这是当前有待解决的问题。

  当前,一些高校已经从优化培养方案、建设创新学科等方向着手,并从人才培养的根本逻辑出发进行求解。

  金融学科教育的交叉,其核心在于扩大金融整个知识体系外延。“当前我们已经为学生建构了一个知识定量模型,无论怎么拓展,无论多复杂,在实践工作当中都免不了要‘加练’。”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陈彦斌在论坛表示,当前,知识体系有待扩围,至少要加大宏观经济学、财经学等课程的学习,使之成为学生教育的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为西方金融市场起步较早,发展比较成熟,过去几十年,我们要学习西方的金融学理论。我们也要构建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把中国金融学的体系构建起来。”陈彦斌认为,谈及国际化人才建设,要“学理化、模型化、理论化”,以便于我国和西方更好对话,增强互信,减少摩擦。

  如何培养符合现代化建设需求的金融人才、平衡地方金融学科建设差距?李建军建议,对人才培养专业的调整要积极创新、融入科技成分,而调整金融教育专业布局重点应该在地区空间上进行调整;专业人才培养要应对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提升专业建设的质量,而金融类的专业设置应该增加符合中国式现代化建设需要的战略新型专业。

  “部分高校提及碳专业,即碳管理、碳金融、绿色金融等相关专业,后期可能也需要进一步论证。”李建军说,各大金融高校可以思考未来通过数字化机制和渠道的建设,实现教育的均衡化,提升金融人才培养的质量。

  陈彦斌则认为,要从大宏观的视角来看待金融教育,加强金融教育学科交叉;其次,对本科金融的教学教育,要有中国金融学等承载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载体,才能培养出扎根中国大地的金融人才;而在研究生教育阶段,需要《中国经济学研究手册》等辅助工具专门承载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创新动态,在未来帮助步入高等教育阶段的金融学生掌握最新的话题,掌握重要的发展脉络,从而真正提升金融教育的质量。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金融学院院长展凯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近年来,金融行业发展日新月异,新的金融业态不断涌现,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要求金融人才具备特定业务所需的专业能力和面对新兴业务的创新能力,人才需求不断趋向于综合素养高且具备核心专业技能的金融人才。为了适应这种趋势,高校的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也越来越注重对综合能力的培养。以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为例,近年来逐步开设了基金投资与管理、金融大数据分析、金融风险管理、跨文化沟通以及软件编程与开发等课程。

  据悉,“中国金融教育论坛”是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高等财经教育分会于2010年创立的高校金融教育教学交流平台,参与单位包括全国60多所高等院校的金融学专业培养单位。在论坛创立以来,已先后在乌鲁木齐、昆明、北京、大连、南昌、上海、蚌埠、杭州、太原等地成功举办了十二届。

  (作者:程立元)

  上一篇: 张信良书记率王府井集团等赴上饶考察交流并座谈
  下一篇: 全国人才服务网正式启动

有意与本网合作者,有关合作事宜请与我们联系。未经本会书面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否则即为侵权。
战略合作单位:全国金融人才平台服务中心 | 清大PPP模式与金融创新中心 | 发改委国合中心| 北京大学博雅产学研中心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o全国人才服务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