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环球时报 作者:吴瑞瑞
幼儿阶段是儿童生理和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教育内容和方式应当符合其成长规律。日前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学前教育法》中就针对幼儿园“小学化”等学前教育机构不规范行为作出明确规定,对学前教育改革发展具有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重要作用。
所谓“小学化”,指的是在学前教育阶段超前引入如识字、算术等知识学科教学。这种现象忽视了学前阶段儿童的认知特点和心理需求,不仅会损害幼儿的学习兴趣和心理健康,还可能影响其长期发展。一般来说,3到6岁的儿童思维方式以具体的形象思维为主,尚不具备理解抽象文字符号的能力。然而现实中,一些家长和教育机构认为提前掌握小学知识可以让孩子在未来的学习中占据优势、形成自信,因此追求“抢跑”。殊不知,这种过早、过量的知识灌输,往往剥夺了儿童在孩提时期本应享受的自由探索与快乐游戏的权利。更严重的是,强制性学习任务可能在幼儿心理尚未成熟的阶段提早引发焦虑、自卑等负面情绪,甚至对学习本身产生抵触心理。
此外,幼儿园“小学化”也会让儿童错失“社会化”的重要契机。学前教育阶段,本应通过游戏、日常活动等来促进儿童的身体、社交、情感和认知全面发展。然而,以背下多少单词、算术准确率为价值取向的“小学化”常常使幼儿园忽视游戏的重要性,剥夺儿童与同伴互动和自由探索的机会,从而影响其社会交往能力和情感发展的培养。
为了有效解决幼儿园“小学化”问题,我们需要从教育实践、家长引导等多方面采取措施:一是坚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注重全面发展。幼儿园应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坚持游戏在学前教育中的核心地位,通过设置多样化的游戏活动,如角色扮演、拼接建构、音乐律动等,帮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和成长。这既能培养儿童的合作意识、创造力,又能增强他们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同时,在游戏和生活中渗透科学、数学、语言等领域,不带功利性的启蒙教育、寓教于乐,将为儿童进入小学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是强化幼小联合教研,促进科学衔接。幼儿园与小学间的合作是实现科学衔接的关键。近年来,许多地区通过建立幼小衔接教研共同体,促进两者在教育理念、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上的沟通与协作。通过联合教研活动,可以使幼小衔接的教育目标更加明确,确保幼儿在入学准备和适应阶段顺利过渡。同时,小学也应调整一年级的教学方式,坚持按照课程标准“零起点”教学,关注儿童的心理适应程度,杜绝知识灌输模式。
三是加强家长科学育儿指导,转变教育观念。家长是幼儿教育的重要参与者,其教育观念直接影响儿童的成长。幼儿园应通过家长开放日、家长讲座等形式,帮助家长正确认识游戏在学前教育中的价值。特别是通过宣传超前学习的危害,引导家长理性对待幼小衔接问题,减少对幼儿的不合理期待和压力。
四是严格规范课程资源与教学行为。教育行政部门应制定并实施严格的课程教学资源审定管理办法,确保幼儿园所使用的教材和教学资源符合学前教育规律。同时,应加强对幼儿园教学行为的监管,对超前教学、过度训练等不规范行为予以查处,通过专项治理行动全面纠正幼儿园“小学化”倾向,确保每一所幼儿园都依法依规办学。
五是强化评估与监管,提升保教质量。一方面,教育部门应积极落实《幼儿园保教质量评估指南》,实现对幼儿园保教过程的动态监测和科学评估,帮助幼儿园发现问题、及时纠偏、改进教学。另一方面,幼儿园也应建立自我评估机制,深入分析总结幼儿行为习惯与应对情况,主动提升教育质量。
治理幼儿园“小学化”的关键在于扭转家长观念,但正确的学前教育方式利在长远,相比超前学习,其成果在小学初入学阶段可能并不明显,很容易被打上“没用”的错误标签。因此提高学前教育质量、避免幼儿园“小学化”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通过立法保障、科学指导、家园社协同育人、课程管理和规范评估等多措并举,共同为儿童的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环境。学前教育只有回归本质,真正关注儿童身心发展规律,才能做好孩子站上“起跑线”前的衔接,让每一个孩子跑向更加圆满的人生。(作者是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理论研究所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