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新月异,为国家育“公能”英才
——南开大学贯彻总书记讲话精神积极服务国家战略
光明日报记者 陈建强 光明日报通讯员 马长虹
每年的金秋时节,接到南开大学录取通知书的新生,都会在通知书的封面上看到八个大字——“允公允能,日新月异”。这八字校训开宗明义:南开大学培养的是既有为“公”之精神,又有为“公”之能力的人。这个“公”,就是国家,就是民族大众,就是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方向要同我国发展的现实目标和未来方向紧密联系在一起,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在这五年的发展历程中,南开大学贯彻总书记讲话精神,始终秉持“允公允能,日新月异”这一校训,以民族复兴和社会进步为己任,与祖国共命运,与时代同发展,为培养公能兼备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不懈奋斗。
学生展示宿舍文化。南开大学提供
学生参加趣味运动会。南开大学提供
学生参加课余锻炼。南开大学提供
南开大学校园景观。南开大学提供
扎根中国大地 立学子志向之“公”
在老一辈革命家的旧居追寻艰辛而坚实的历史足迹,在红色革命遗址前缅怀先烈的崇高精神……今年暑期在延安开展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南开大学金融学院2015级本科生彭若琳感触颇深:“曾经的峥嵘岁月宛在眼前,让我们加深了对延安精神的认识和思考。”
今年暑假,南开大学200多支学生队伍的社会实践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校团委暑期实践示范队4支分队分别赴瑞金、于都、寻乌、石城进行深入实践调研;“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培训班40余名学员赴古田、龙岩开展系列学习体验活动;山东荣成市滕家镇、河北兴隆县蘑菇峪、广西百色市逻沙乡、西柏坡八一红军小学、陕西吴起县长城镇……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处处都留下南开学子的足迹。据统计,今年暑假南开大学有近3500名学生参与各类社会实践活动。“伯苓班”是南开大学公认的“学霸班”,这个班每名学生均有2至3次公费到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30余所国际知名高校学习交流的机会。也正是这个班,每年都安排一届学生到井冈山进行理想信念教育活动,迄今已连续开展4年了。
南开大学党委书记魏大鹏说:“青年学子走进南开,不只是学习知识、掌握推动社会发展的本领,更要在南开的爱国氛围里接受熏陶,通过课堂、校园活动、社会实践,一点一滴地将爱国主义精神融化到血液里和行动中。”
坚持立德树人 增学子成长之“能”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近年来,南开大学不断深化课程综合改革,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立德树人主渠道的育人功能,教师们纷纷改进教学方法,运用现代教学手段,把被动式、注入式的理论灌输转变为启发式、开放式的理论探讨,学生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兴趣不断增强。
南开大学持续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5年来,南开大学推出了一大批具有广泛社会影响的理论成果和教学经验,受到教育部等部门的表彰奖励,“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并成为国家级资源共享课。2016年1月,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入选第一批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今年暑假期间,马克思主义学院还派出了多名思政课教师带队指导学生社会实践,把思政课延伸到课堂之外。
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就能形成协同效应。南开大学近几年相继设置了一大批广受学生欢迎的公共选修课,这些课程注重将中华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融入课堂,使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敬业乐群的人格操守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加强。“书法与篆刻”通过对技巧的传授,教人“字正”如同“身正”;“京剧与戏曲文化”通过对戏曲文学音乐、流派行当的讲解,引导学生领略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一批“非遗”文化通识选修课进入课程体系,既赋予非遗传承以新的途径,也是进一步提高民族文化软实力,成为增强学生“四个自信”的重要手段。
提升思政素质 明教师施教之“道”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承担着神圣使命。传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高校教师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更好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南开大学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要求教师不能仅满足于成为某一学术领域的专家学者,更要掌握教书育人的本领,成为学生思想政治上的“导师”。
今年7月,36名南开中青年学术骨干冒着酷暑,前往西南联大旧址、云南省老山干部学院接受国情教育和爱国主义、理想信念教育。学员代表、化学学院教授朱守非说:“我们深深被先贤志士的家国情怀所感动,在他们身上体现的是祖国利益高于一切的爱国主义精神、顽强斗争不怕牺牲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舍身忘我的无私奉献精神、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不畏艰苦的乐观精神……我们要把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继承下来,激励自己投身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事业中去。”
“既要教好书,又要育好人”,这是南开大学对教师的基本要求。在南开,有一项由全校学生当“评委”的奖项——“良师益友奖”。这是已连续举办7届的评选活动,全体教师都把获得此奖视为“最高荣誉”。正如第7届获奖者、经济学院教授戴金平所言:“作为一名高校教师,我们承担的是向社会输送高端人才‘最后一公里’的使命。除了专业知识的传授,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的培养更加重要。我们向社会输送的必须是推动社会历史前进的‘红色力量’!”
一百年前的1917年,南开系列学校的创始人张伯苓校长在给1917届南开中学毕业生的临别赠言中说,“今日正诸生立志之时”。在那届毕业生中有一位优秀学子,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他立志要让“中华腾飞世界”,并选择了“社会主义救中国”的道路。他是所有南开人的光辉榜样——周恩来。
在2017年的南开大学毕业典礼上,校长龚克请大家一同思索:南开是什么?龚克说,南开首先就是对国家和民族的担当。爱国主义是南开人最宝贵的精神传承,南开大学在初创时期设立文、理、商三科,就是要“文以治国、理以强国、商以富国”。1928年,南开更是明确了“知中国服务中国”的办学方针。今天,“服务中国”有了更具体的时代内涵,就是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数读南开大学
截至2016年年底,两院院士11人,“863计划”“973计划”首席科学家15人,国家“千人计划”(含“青年千人计划”)入选者38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15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14人,长江学者(含长江青年学者)62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首席专家11人,国家“万人计划”入选者15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39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22人。
拥有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31门、精品视频公开课15门和5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42项。
拥有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6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9个,国家重点学科2个。在全国第三轮学科评估中,29个参评一级学科中,排名全国前五位的学科8个,前十位的学科20个,占参评学科的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