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专家曼弗雷德·马斯先生到山东唐骏欧铃汽车制造有限公司进行技术指导。
9月20日,由中央组织部人才工作局指导、《中国人才》杂志社主办的2017年(第三届)全国人才工作创新案例评选结果揭晓,《淄川区创新“五位一体”柔性引才模式 构筑人才与产业互动融合的工作格局》荣获“优秀案例奖”,成为此次全国获奖的24个区县之一。中央组织部人才工作局将编发《全国人才工作创新案例获奖案例集》,相关经验在全国推广。现将淄川区的经验刊登,供学习借鉴。
近年来,淄川区作为资源枯竭的老工业区,在新旧动能转换关键时期,突破传统工作模式,不断创新人才引进方式方法,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不求所在,但有所为”的工作理念,探索形成了特色鲜明的“五位一体”柔性引才新模式,为人才智力支撑新旧动能转换做出了有益尝试。
“问诊引才”
充分释放以才育才红利
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并重,从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聘请18名院士担任科学发展顾问,从清华大学、同济大学等知名高校聘请20名科技处长担任经济顾问,为政府决策、产业发展、项目推进“长期坐诊”。到新加坡南洋理工、北大、清华等12所国内外高校举办企业家高级研讨班17期,在浙江大学等4所高校建立培训基地,“外出求诊”培训各类人才1030人次。同时,打造“淄川大讲堂”“般阳创业大讲堂”“凤凰大讲堂”等特色品牌,邀请外出培训中企业家“点赞”的专家教授来淄川讲学,举办“现场问诊”式讲座19场次、培训各类人才9200人次,有效构建了柔性借助顶尖人才资源帮助本土人才拓视野、转观念、解难题的良性循环。
借助“问诊引才”,一批建陶、耐火等传统产业企业通过培训更加重视科技、尊重人才,成功实现了产业转型。“我们公司原本是一家传统的建陶生产企业,到浙江大学参加培训后对我触动很大,激发了我‘变道’的决心,回到淄川后投资了5000万元创建了山东毛豆科技网络有限公司,并从阿里巴巴引进了管理团队,借助现代化电商生态链项目定制化营销建陶等产品,去年销售收入已经成功突破7000万元。”山东统一陶瓷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袁国梁说。
“筑巢引才”
破除尖端人才流动壁垒
“为避免身份改变、家庭搬迁、子女教育、工作生活环境变化带来的诸多不便,满足一些尖端人才对工作地点、工作方式的多元化需求,我们积极引导和推动企业把研发基地建在高校和人才密集、市场发达的中心城市,就地吸引高端人才开展科研成果转化,‘反哺’企业母体所在地淄川区的经济发展。”淄川区委组织部负责同志介绍。
鲁泰纺织股份有限公司是全球最具规模的高档色织面料生产商和国际一线品牌衬衫制造商,该公司在上海建立了鲁泰纺织服装工程研究院,集聚了季国标、俞建勇等中国工程院院士以及武汉纺织大学副校长徐卫林等国内纺织行业顶尖专家32人,有效构建了产品“外地研发、本土生产”的产研链条,有效实现了科研成果的快速转化,助力企业攀向产业链高端。
山东七河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山东省食用菌行业十大龙头企业,该公司在美、日、韩、澳等国建立了9个集科研、生产、销售于一体的食用菌基地,聘请11名外国专家成立研发团队,成功实现了“国内发菌、国外出菇,鲜菇就地上市”的产业化经营模式,抢占了行业制高点。目前,像鲁泰纺织、七河生物这样到外地“筑巢”引才的企业已有10余家,涉及纺织、医药、陶瓷等多个行业领域。
“平台引才”
支撑引进人才发挥作用
主动适应全区产业空间布局和组织方式调整,依托既有产业园区建立“一个中心、三个基地”聚才平台,引领优秀人才集聚经济发展主战场创新创业,破解人才与经济发展两张皮的难题。 “一个中心”,即依托淄川经济开发区,建立区创新创业人才服务中心;“三个基地”,即依托1954陶瓷文创园、大学生创业孵化中心、中国(淄博)陶瓷产业总部,建立文创人才创作创业基地、青年人才创新创业基地、陶瓷产业人才创业基地,力争利用未来2至3年时间建成全市乃至全省知名的创新创业人才集聚高地。目前,“一个中心、三个基地”服务半径内已集聚院士工作站15家、泰山系列人才8人、国家及省工艺美术大师等27人、青年创业人才182人,实现了全区80%以上高端人才的集约集聚,同时成功引进了中国钢研山东新材料研究院、青岛大学精细高分子材料实验室、北斗导航等高端研发平台的入驻,有力促进了人才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的深度融合。
7月6日,全市首家区县级海归协会——淄川区海外留学归国人员协会在青年人才创新创业基地成立,“协会吸纳首批会员50人,他们大多是80后、90后,来自美国、俄罗斯、德国等13个国家,所学专业覆盖各行各业。建立协会的主要目的是搭建一个海归人员互相交流的平台,吸引和团结各界海归精英,投身到建设淄川经济社会事业发展中来。”淄川区海外留学归国人员协会会长孙琳琳说。
“项目引才”
柔性集聚急需紧缺智力
自2008年起,每年举办“百名专家淄川行”,吸引校(院)专家来淄川与企业交流对接,已成为江北地区区县级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科技成果洽谈会品牌,10年共邀请2900余名“两院”院士、专家参与,促成610余家企业与149家校(院)对接科技项目1563个、签订合作项目458个,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1000余个。与12所国内知名高校签订了长期合作协议,目前有547名各类专家以不同形式为企业服务。
自2013年起,每年举办“百家企业院校行”活动,分期分批组织企业到院校拜访专家、对接项目、寻求合作,5年共拜访校(院)150余家次。2016年,启动实施“百名博士进企业”活动,邀请80余名博士到企业现场、生产一线进行技术指导和创新调研,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200余个。“三百三行”活动已成为江北区县级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科技成果洽谈活动。
山东重山集团原本是一家以水泥、氧化铝生产为主的传统企业,通过“百名专家淄川行”活动穿针引线,公司柔性引进了天津大学的方治文教授,合作研发和生产特种功能氟碳材料,该材料在航空航天等领域具有极其重要的用途,目前全球仅美国、日本可批量生产。集团总经理李哲谈到,未来5年内达产后,可实现年销售收入10亿元、利税3.5亿元,对发展我国高能密锂氟碳一次电池,提升相关国防装备和应急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服务引才”
切实增强柔性引才粘性
“当前,我区正处在老工业区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必须强化‘第一资源驱动第一要务’的理念,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完善政策保障,优化发展环境,努力推动人才工作实现新的更大突破。”淄川区委书记李新胜说道。
为此,淄川区以人才服务为纽带,全力打造三个“一对一”服务品牌。“区领导一对一挂包联系”:每位区领导联系1至2名高层次人才,每年开展走访慰问,深入座谈交流,听取意见建议,及时帮助解决工作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业务部门一对一跟踪服务”:组建由发改、经信、科技、人社等部门联合的人才工作服务团,深入企业精准对接人才创新创业需求,开展“一对一”组团式跟踪服务;“高层次人才一对一配备保健医生”:出台《淄川区高层次人才医疗保健暂行办法》,为47名高层次人才配备“一对一”保健医生,提供全方位的医疗保健服务,进一步提升了家庭生活服务的贴心度。
今年1至9月份,淄川区柔性引进高层次人才136人,其中1人入选科技部创新创业推进计划,1人进入国家“千人计划”答辩环节,1人进入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评审环节,3人通过泰山产业领军人才工程评审考察,3人入选齐鲁系列人才工程。此外,新增国家级研发平台1个、省级研发平台6个,鲁泰公司作为全市唯一企业入选山东省引进高层次人才重点支持企业。“柔性引才”有效促进了人才与产业的融合发展,助推了淄川老工业区新旧动能转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