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法学院院长柯罗德·卡里布教授。(中法学院供图)
|
人民网巴黎10月11日电(何蒨) 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即将召开之际,远在法国里昂的中法学院院长柯罗德·卡里布教授及秘书长林建生先生通过人民网表达了祝愿十九大成功召开的衷心期待。2014年3月26日,正值中法建交50周年之际,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以里昂作为访问法国的第一站,并特意参观了中法学院旧址。这座见证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及改革开放时期海外人才培养的机构,再次唤起了我们对中法友谊历史的追忆。
中法学院秘书长林建生在回忆习主席参观时,曾指出:“习主席把中法建交50周年国事访问的第一站设在里昂,原因之一也是因为中法学院在历史上对中国起了相当大的影响,老一辈思想家都曾在这里留下他们的足迹。”林建生强调,习主席对中法学院的历史相当了解,令他十分钦佩感动。在谈到中法学院的重要性、特别是里昂在丝绸之路中的特殊地位时,中法学院院长柯罗德·卡里布教授则强调:“丝绸之路的意义不仅仅体现在经济层面,更重要的是人文、科学的交流,这也是中法学院的使命所在。”
中法学院的历史分为两个阶段,分别是1921年至1951年,以及1980年至今,其间曾经停止运作近30年。这两个阶段分别对应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改革开放时期,学院的办学方式在两个阶段虽然有所不同,但都为现代中国的人才培养作出了有目共睹的贡献。
20世纪初海外“勤工俭学”史的最后见证
19世纪下半叶开始,迫于内忧外患的压力,都对新型教育模式有所探求,一批中国留学生先后抵达美国、日本和欧洲学习先进知识,其中就包括法国。1909年,中法学院创始人之一李石曾在巴黎郊区创立了一家豆腐工厂,帮助中国人一边做工、一边学习,“勤工俭学”运动由此开始。当时法国的生活及工作条件被认为最为优越,还提供欧洲最优惠的货币汇率,因而学费相对较低,加之法国社会哲学传统深厚,思想开放自由,成为了中国留学生的理想目的地。
1916年,李石曾与蔡元培创立了华法教育会。1921年,“赴法勤工俭学会”成立,中法两国知识界从此开始合力接待中国留学青年。1919年,“勤工俭学”风潮达到顶点,仅在1919年至1920年间,就有1600多名抱着求知救国理想的中国青年分批来到法国。1920年12月最后一批抵法者中,就有成为未来中国领导人的周恩来、邓小平、陈毅和聂荣臻等人。
然而,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法国经济一蹶不振,许多工厂倒闭,中国留学生勤工俭学的道路越发艰难。为此,李石曾与法国教育机构展开谈判,提议中法共同建立一所教学机构,帮助中国人来法留学。经过辗转协商,最后双方同意法国提供场地,共同筹集资金,中法学院最终于1921年8月3日宣布成立,并迎来第一批中国留学生。
对中国医学与实用学科贡献良多
20世纪的不少文化名人都曾是中法学院的校友,如常书鸿、戴望舒、潘玉良、张若名等。但为大家所不知的是,中法学院对中国医学及科学领域的人才培养贡献很大。1920年代末,正在经历社会动荡的中国急需医生和科学家,留法学生的专业选择也由此发生转变。中法学院帮助了很多中国留学生在科学与现代医学领域深造,这一传统延续至今。
一部分早期的中国留法学生借助中法大学,接触到当时的先进学科——放射学。中法学院的学员郑大章(1891-1960)曾在居里夫妇的指导下,完成关于放射性矿物中镤元素稳定亲合性的论文,回国后还创办了北平研究院镭学研究所。另一位中法学院的学员叶蕴理(1904-1984)于1935年发表过一篇关于钾和铷放射性研究流量方法的论文,并在巴黎出版,他的导师就是1926年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让·佩林。
除了科学研究,中法学院还对中国医学领域贡献良多。根据林建生秘书长介绍,戴高乐将军的私人医生、法国著名外科专家马来基教授曾经扮演了重要的角色。1978年,刚刚开放的中国对外部世界的了解还十分有限。当年,武汉曾召开第六届中华医学外科年会,邀请的三位外籍专家中,有一位即是马来基教授。巧合的是,马来基教授在年会中与几位曾经通过中法学院来法深造的中国医学教授相认,感慨颇多。在双方的积极促成下,已经停止运作的中法学院于1980年再次打开大门,为渴望了解世界的中国留学生及研究者提供珍贵的学习机会。
从1980年至今,中法学院为中国医疗领域培养了很多人才。例如,曾任上海瑞金医院院长的李宏伟教授,开拓中国睡眠科学研究的安徽医学院生理学系主任张景行教授 、上海第二医学院林殷利教授和天津医学院张际国教授,以及曾任兰州大学神经科学研究所所长的侯一平教授,他们都是中法学院的校友。林建生秘书长指出:“80年代的中国刚刚改革开放,非常需要了解世界,中法学院的重新启动恰恰为此提供了机遇。”
在艰难办学中维持专注的学人精神
中法学院的现任院长柯罗德·卡里布教授是一名生理学专家,研究领域之一是人类在太空中的生理监测,目前能够进行这一前沿学科研究的国家并不多。接任中法学院主席一年以来,他与北京及深圳的高等院校展开了密切的合作。卡里布教授特别指出,正是因为习主席参观了中法学院,才使得这一机构被更多的法国人了解和关注。
对学术精神的追求,是中法学院的办学宗旨之一。林建生秘书长坦诚,在整个20世纪中,中法学院致力于培养人才,但也始终面临着筹集教学资金的困扰。学校以提供奖学金的方式,帮助中国学生来里昂大学读书。直至2010年,中法学院获得最后一笔资金,并借此维持机构运作至2012年,此后便没有了财政上的支援。目前,中法学院的许多工作完全来自学者和老校友的无偿贡献。
这种奉献精神,让林建生秘书长回忆起中法学院80年代恢复运作后的首任秘书长法国人李尘生。李尘生历经半个世纪的爱情故事曾广为中国媒体宣传,然而更让林建生秘书长感动的,是李尘生对中法学院的诸多贡献。中法学院曾经在三十年间停止运作,这段历史空缺,导致学院近十万多册珍贵文献面临被忽略和放弃的危险,其中包括邓小平等人曾经参与制作的革命刊物等。多亏李尘生对这些早期资料的整理和维护,这部分丰富的档案才得以留存下来,并得到里昂市立图书馆的保护。林建生秘书长将李尘生的精神归结为“给予”两个字。恰恰是这种专注的学人奉献精神,不仅保护了一段珍贵的中法友谊历史,也支持着中法学院的未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