尘泥里淘金,废物里寻宝。前不久,由鞍钢集团钢铁研究院一级研究员于淑娟领衔的鞍钢重大专项课题——烧结和高炉烟气除灰、无害化和资源综合利用研究取得重要进展,项目已进入成果转化阶段。30年来,于淑娟先后承担数十项科研项目,其中26项技术获专利授权,26项科研成果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被誉为点“泥”成金的当代发明家。
于淑娟出生于1965年,是教授级高工,研究领域涉及鞍钢废物循环利用等。对工作精益求精的她,身上总能体现出一种科研匠人的特质。十多年前,于淑娟将自己的科研目标锁定在钢铁生产各个工序产生的含铁尘泥上。经过多年的艰难跋涉,她和课题组通过技术创新开发出的尘泥废料铁、碳、锌综合利用新技术,使鞍钢在含铁尘泥处理技术上取得重大进展,不仅是国内首创,而且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她主导建立的优化鞍钢含铁尘泥综合处理体系,实现了年处理含铁尘泥百万吨。2010年前后,“含铁尘泥高效再资源化新工艺开发与应用”项目,在鞍钢本部、鲅鱼圈、朝阳基地推广应用,仅三年时间就为企业增效3亿多元。
今年37岁的侯洪宇一直是于淑娟的科技助手,11年来,于淑娟工作中的点点滴滴深深影响着他。“我们平时一些技术文件的撰写,她要求特别严格,不能有一丝纰漏,每次都是非常认真地为我们做最后的修改。”侯洪宇说。在他眼中,于淑娟还是个工作起来不要命的人。在一次实验中,于淑娟三天三夜没休息,一直坚持在实验现场,只是偶尔打个小盹。侯洪宇认为,这种专研、敬业的精神非常值得年轻人学习。
于淑娟常年打交道的尘、泥、渣现场环境很多都分布在烟尘弥漫的除尘器部位、蒸汽扑面的热渣处理系统、气味熏人的污泥池边,现场环境差、危险性高……可她却要往来20多个单位近百个工位点,取样多达1万多个,近两吨重的样品全靠她和同事一锹锹装进编织袋,再一袋一袋从现场拖拽到车上,可她从来没叫过苦、说过累。
工作环境虽苦,但在于淑娟的心里,爱岗敬业、追求卓越、甘于奉献的工匠精神,在劳模辈出的鞍钢一直薪火相传,根植这片沃土就应该这样。“在我刚参加工作的时候,当时我所在原料组有6人,其中有3人是劳动模范,被人们称为‘劳模组’。”于淑娟说,一次她有一个问题向组里的老前辈请教,那位老前辈回到家里,翻遍了相关专业书籍,在得到准确答案后,仔仔细细地将解决问题的原理和具体办法倾囊相授。如今,这种工匠精神传承到于淑娟这里,她说,要把自己的力量和青春奉献给鞍钢。
时光的流逝中,于淑娟成长为鞍钢在钢铁废弃物综合利用与减排方面的科研骨干。2007年于淑娟入选辽宁省第四批“百千万人才工程”百人层次。2016年被授予“当代发明家”荣誉称号。同年9月26日,首届“鞍钢楷模”发布会上,给她的颁奖词中这样写道:“当代发明家”的荣誉背后,是你艰辛攀登路上的常年坚守。绿色的种子,在你的心里,已长成参天大树。未来,是一片森林。
眼下,于淑娟最大的愿望就是在临近退休这几年,想更多地培养一些年轻人,尽最大努力带动周围的人把鞍钢的科研工作做得更好。她仍记得自己初来鞍钢时的誓言:“我将立足平凡的科研岗位,脚踏实地地工作,为鞍钢的生产和技术进步尽自己的绵薄之力,交一份合格的人生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