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找工作 找人才 找服务 找人脉 找资金 新闻中心
平台简介
新闻中心
联系方式
 
新闻中心
靠技能让世界爱上中国造
靠技能让世界爱上中国造
——两会代表委员建言产业队伍建设

“质量之魂,存于匠心。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厚植工匠文化,恪尽职业操守,崇尚精益求精,培育众多‘中国工匠’,打造更多享誉世界的‘中国品牌’,推动中国经济发展进入质量时代。”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如此要求。

“心心在一艺,其艺必工;心心在一职,其职必举。”工匠精神,是我们的优良传统。如何将这一传统继承发扬?怎样壮大工匠队伍,进而打造中国品牌,让世界爱上中国造?两会上,代表委员交流着思考着。

看表面——人少、心躁,问题不少

“近几年,不少人热衷海外购物。到日本买马桶盖,电饭煲等现象,从侧面反映出国人对‘中国制造’的信心不足,中国产品不能满足消费升级的需求。我们不缺产品,但缺好产品;我们不缺制造,但缺好制造。”3月7日,河南代表团媒体开放日,面对在场的上百名记者,全国人大代表、海马集团董事长景柱的发言开门见山且主题明确。

“国人到国外抢购商品,就是我们工匠精神缺失最直接最现实的体现。”对于景柱反映的问题,全国人大代表、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孙宝树的剖析直刺最深层面。

工匠精神缺失的现状,同样让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计划生育协会原党组书记杨玉学感到心忧。“现在企业对技能人才的培养和使用有点浮躁,一些在基层技术岗位上工作的技工也不是很安心。”他告诉记者。

“匠心”的缺失,体现在具体的产品上,自然是质量的不甚过关。

“你看这样一支笔,它的螺纹如此粗糙,肯定没有按照规范、图纸去做,这已经成为一种很差的习惯。习惯就是一种文化。像这样的质量问题,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3月7日,上海代表团分组讨论会上,全国人大代表、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发动机厂维修部高级经理徐小平拿起面前的一支笔“说起了事”。

现实中,技工队伍存在的问题,并不只是“匠心”的缺失。

统计显示,截至2015年底,全国技能劳动者总量1.65亿人,仅占就业人员的20%,高技能人才总量4501万人,占技能劳动者比例仅为27.3%,人才数量和质量都难以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相适应,尤其与“工业4.0”时代新兴产业发展急需的技艺精湛、一专多能复合型技能人才要求不相适应。

而不甚“壮观”的队伍,还存在着人员流失、理论与实践脱节等现象。“技校培养的学生不太适应实际生产,动手能力不强。”记者面前,全国人大代表、苏州东南佳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研发总监曹勇直言。

盘点两会,类似的声音并不罕见。

——全国人大代表、哈尔滨电机厂有限责任公司副总设计师王波披露,一些职业院校实训场所不足,而且存在着缺乏“双师型”教师和思想政治工作专职人员的困难;

——全国政协委员、民建中央副主席周汉民反映,我国职业教育虽体量巨大,但机体老化、反应迟钝、动作缓慢;

——全国人大代表、山河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员工张晓庆感慨,招聘一个熟练的数字机床工,比招聘一个研究生还困难。

找原因——风气、制度均有关系

分析“匠心”缺失根源,杨玉学认为“浮躁”是重要方面。在他看来,当今社会逐利现象严重,企业普遍追求“短、平、快”带来的即时利益。投机取巧、急功近利等现象屡见不鲜,“劣币驱逐良币”现象明显。“这样浮躁的社会,自然会对追求精益求精、完美的工匠精神产生侵蚀、消解。”他说。

曹勇同样意识到了这一点,长期的一线技工工作经验,让他对企业运行和技工队伍状况有着深刻的了解。“企业一般对前端的设计人员、科研人员比较重视,但是对具体操作的技术人员重视不足,自然不会给技工较高的收入和地位。技工难以得到满意的回报和发展空间,工作自然难以专注,人员流失也就常见。”

在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滁州市市长张祥安看来,相关政策法规不完善是导致技校生“不好用”的重要根源。他告诉记者,《职业教育法》迄今没有相配套的下位法,经济领域更是缺少支持产教融合的配套制度,而《教育法》《劳动法》中关于校企合作的条款大多是笼统性规定。“这样就导致校企合作的保障措施不够完善,合作运行机制不够健全,具体表现则是学校热、企业冷的‘剃头挑子一头热’的不平衡状况,使校企合作多数还停留在学生实习和学校送人、企业用人的浅层次合作上。”

“在我看来,这一状况还和技工院校教师的评比机制有关。”曹勇补充。他告诉记者,技工院校对教师一般有教学、科研、论文撰写三方面要求。“如果一个老师不会写论文,他就不能评职称,如果不能申请课题,收入可能就差很多。因此对教师来讲,三块工作中,教学和自身利益关系最远。但教学,恰恰是决定学生质量的最关键因素。”

采访中记者发现,用人单位和培训机构之外的一些因素同样限制着工匠精神的培育和技工队伍的发展。

“比如当前劳动人事制度仍将学历作为就业和选才的主要标准,而且就业准入制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执行也不力。”全国人大代表、中国民间商会副会长、泰豪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黄代放举例说。

全国政协委员、全国农林水利工会原主席盛明富同样有所发现。他告诉记者,当前技能人才供需之间存在着信息不对称问题,“各行业对技能人才具体需求情况如何我们不得而知,因此培训出的技能人才与实际需要不甚匹配。”盛明富说,“与此同时,不甚科学的技能认证制度同样是制约技能人才培养的一道羁绊。有些人操作水平很强,但因为没有相应的资格证书,就无法得到相应的岗位和收益,只得退而求其次或无奈离开。”

想办法——公平、待遇缺一不可

要打造“匠心”,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总工会党组成员、经审会主任李守镇开出的药方是加强宣传。“应进一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成为时代主旋律。要切实畅通产业工人发展通道,叫响做实‘大国工匠’品牌,让全社会都切实感受到当技术工人的荣光,进而引导社会认知、社会行为、社会风气,改变‘学而优则仕’的传统思想,培育尊重劳动、尊重技术的文化土壤。”3月9日,政协十二届全国委员会第五次会议上,李守镇如此表示。

在李守镇看来,仅有精神层面的鼓励还远远不够。“应强化政府主体责任,加强职业技能教育的财政投入……制定实施企业职业教育的激励政策,引导企业根据行业发展规划和企业技术创新需要,制定和落实本企业技术工人培养规划。”

对于“钱”的重要性,杨玉学有同样的认识。“我建议在各行各业都设立一笔基金,用来奖励那些在技术上精益求精、研究上不断进取的技能人才。”他告诉记者。

“建议我们的教育体制,企业选人用人的标准,技能考核的评价机制,职务晋升资格评定,薪酬分配办法等,都尽可能多地考虑到技能要素,特别是报酬要向技能工人群体倾斜,从而改变千军万马过高考独木桥的倾向。”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总工会原副主席李世明说。他同时建议,要制定激励技能人才干事创业的政策措施,完善技能人才成长成才的保障机制,切实提高他们的社会地位和待遇,为他们成长成才搭建平台,以激发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同时,要深入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加大技能人才培养培训力度,大力培养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技能人才队伍。

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奔驰汽车有限公司汽车装配工首席技师赵郁认为,要改变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热情不够及理论与实践脱节等问题,修订职业教育法是可以考虑的一条路径。“我们应通过立法建立起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激励机制,从而调动企业的积极性。”

对于校企合作的具体形式,赵郁认为无论是订单办学、订单到校、订单到人的方式,还是企业直接将工厂、车间建于校内的联合办学方式均是可行之道。“此外技校在设置专业或课程时,还可邀请业内专家参与其中,使课程设置与市场相适应并具有前瞻性。在教学环节,则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本位,专业理论与技能训练相结合,培养学生熟练的操作技能。”

 
  上一篇: 代表委员谈“互联网+人社”
  下一篇: 全国人才服务网正式启动

有意与本网合作者,有关合作事宜请与我们联系。未经本会书面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否则即为侵权。
战略合作单位:全国金融人才平台服务中心 | 清大PPP模式与金融创新中心 | 发改委国合中心| 北京大学博雅产学研中心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o全国人才服务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