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上海证券报
从电价机制、成本疏导机制和容量补偿机制等三方面入手,完善新型储能市场参与机制;建立健全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推动新能源产业绿色发展和转型升级;加强光伏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和原创技术发展……围绕新能源产业发展,代表委员积极建言献策。
全国政协委员、宁德时代董事长曾毓群:从三方面着手 完善新型储能市场参与机制
新型储能如何成为电力系统的优质“蓄水池”?近日,全国政协委员、宁德时代董事长曾毓群在接受上海证券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作为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关键支撑技术,新型储能近年来高速发展,截至2024年底,我国新型储能累计装机已经超过抽水蓄能,显示出规模化发展的强劲势头。
“储能行业发展不能慢,也不能乱。”曾毓群说,储能行业要在快速增长过程中同步实现高质量发展,提升新型储能市场化运用水平,亟须进一步完善储能的市场参与机制和保障机制,让新型储能成为实现“双碳”目标的一个“压舱石”。
新型储能并非低门槛行业
新型储能主要包括电化学储能、压缩空气储能、氢储能等,具有响应速度快、能量密度高、安装灵活等优点,可以在电力系统中发挥调峰、调频、备用等“蓄水池”作用,助力提高电力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国家能源局统计显示,截至2024年底,全国已建成投运的新型储能项目累计装机规模约为“十三五”末的20倍,较2023年底增长超过130%。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预计,2025年我国新型储能装机将继续呈快速增长态势,理想场景下有望达131.3吉瓦。
曾毓群介绍,宁德时代的产品主要分为两大类:一是电动汽车等交通工具的心脏——动力电池;二是为能源储存而量身打造的新型储能电池。据国际电池和能源研究机构SNEResearch最新统计,在2024年全球储能市场、动力电池出货量数据榜单中,宁德时代以41%的市占率位居首位,较2023年提升5个百分点。
“千兆瓦时的电池储能系统包含700万个至900万个组件,复杂程度堪比一架波音787飞机。”谈及储能行业的技术含量,曾毓群很有感触。在他看来,储能市场相比运输市场更为复杂。“因为储能设备需要持续运行20年至25年。在质量控制方面必须达到非常高的水平,否则每天都会出现组件故障,需要频繁进行维修和更换,这将带来大量的维护成本。”曾毓群说。
对于新型储能市场竞争的问题,曾毓群认为,新型储能并非低门槛行业,在可靠性上有高要求。“一些企业把储能行业当作是一个低门槛的‘金矿’,抱着短期淘金的心态进入。这些企业以低质、减配实现的‘低价’,其实并不具备经济效益,更没有可持续性。”他说,国内新型储能市场还面临调用少、利用率低、回报周期长等问题,具体表现有:电能量市场电价浮动区间较窄,无法真实反映市场需求;辅助服务费用分摊机制尚未打通,仍作为“成本项”在电源侧零和博弈;新型储能容量电价实施细则尚未出台,项目补偿难以落实;部分储能并网运行后出现不同程度的寿命跳水、容量打折等质量和安全问题,严重影响调度运用。
完善新型储能市场参与机制
近期,宁德时代正在加速新型储能领域的布局。2月25日,中国节能环保集团有限公司与宁德时代举行战略合作协议签约仪式,双方将在新能源材料、储能技术研发创新及储能设备采购、产业和项目协同开发等多个领域展开深度合作,共同推动储能产业高质量发展。
曾毓群表示,未来,宁德时代还将携手更多上下游合作伙伴,洞察市场需求,不断推出更好的高质量储能产品和解决方案,共同为我国实现“双碳”目标贡献力量。
日前,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印发了《关于深化新能源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促进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通知》,明确不得向新能源不合理分摊费用,不得将配置储能作为新建新能源项目核准、并网、上网等的前置条件。曾毓群表示,随着“新能源强制配储”政策的结束,新型储能产业将走向高质量发展。“为实现政策落地,需要进一步完善储能的市场参与和保障机制,提升新型储能的市场化运用水平,加快推动储能产业高质量发展。”
“新型储能与抽水蓄能的支持政策相比,充分发挥新型储能价值、实现储能高水平运用的市场机制尚未形成。”曾毓群说,提升新型储能市场化运用水平,亟须进一步完善储能的市场参与机制和保障机制。
如何完善新型储能市场参与机制?曾毓群认为,可从电价机制、成本疏导机制和容量补偿机制等三方面入手。在电价机制方面,拉大峰谷价差,为储能等灵活性调节资源创造合理的盈利空间;在成本疏导机制方面,丰富适合新型储能的辅助服务交易品种,推动辅助服务费用向电力用户侧分摊,让储能成本得以合理疏导;在容量补偿机制方面,完善容量补偿机制,加快出台新型储能容量电价核定规范和实施细则。
“新型储能不仅是新型电力系统的‘蓄水池’,也是实现‘双碳’目标的一个‘压舱石’。”曾毓群说,未来,我国储能企业应积极提供全场景一体化的解决方案,赋能千行百业,在能源转型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全国人大代表、通威集团董事局主席刘汉元:支持“新三样”产业链出海 推动全球能源体系转型升级
全国人大代表,全国工商联副主席、通威集团董事局主席刘汉元是一名从养殖业跨界到光伏行业的实业家,今年全国两会,他将继续为中国经济与能源转型提供“新思考”。
从渔光互补的田间地头到全球光伏技术高峰,刘汉元与通威的跨越征途,是中国能源转型的一个生动注脚。在“新三样”扬帆出海、更多中国标准走向世界的背景下,刘汉元对新能源产业发展有着进一步的深度思考。
支持“新三样”全产业链出海
“支持我国‘新三样’产业链出海,助力人民币国际化。”刘汉元呼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推动“新三样”全产业链出海,通过投资海外新能源基建、搭建跨境服务平台、突破技术壁垒,让中国标准与技术成为国际主流。
在刘汉元看来,这一进程不仅能助力人民币国际化,还能加快推动其他国家的能源转型步伐,帮助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避开“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推动全球能源体系转型升级。
刘汉元表示,光伏、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存在较大的波动性,储能就成为平抑波动、支撑电网稳定运行的关键。近年来,在光伏产业快速发展的同时,锂电池储能和新能源汽车产业也取得了长足进步。他援引数据称,目前,中国光伏产业约占全球85%以上的市场份额,锂电池与新能源汽车对应市占率分别达79.8%和70.4%,“这不仅是产业发展的成绩,更是中国为全球能源转型贡献的‘绿色方案’”。
加速构建新型电力系统
当前,中国可再生能源装机规模跃居世界第一,而电网消纳能力不足的矛盾日益显现。
刘汉元关注到,此前,我国电网多呈现出“重发轻送”的特点,过去为“集中发、集中送”建立的电网和传统的“源随荷动”模式,现在已不能适应大比例可再生能源接入。电力系统调节能力存在不足等问题,使得电网的安全运行存在安全隐患。此外,我国电网的建设进度也相对滞后于可再生能源的发展,输配电环节的一些问题使得消纳问题日益显现,成为影响我国能源转型、阻碍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水平的因素。基于此,加快推进电力系统转型升级,加速构建“源网荷储”协同互动的新型电力系统,就显得很有必要。
刘汉元建议,加速特高压外送通道超前布局,支持“源网荷储”智能微网等示范项目,构建抽水蓄能、新型储能等综合储能协同体系,推动AI赋能电网升级等。
“可再生能源正加快从补充能源向主力能源转变。未来20年,可再生能源有望成为驱动我国经济发展新的强劲引擎,并助力我国实现‘碳中和’目标。”他分析称。
加快制定供应链ESG审核标准体系
“当前,我国已制定了与国际主流ESG披露规则相协调的企业可持续披露准则,但在供应链ESG审核标准体系环节存在一定的缺失。”刘汉元认为,目前的ESG审核标准繁杂、部分审核标准不符合国情,数据安全方面也存在一定的隐患。因此,亟需制定一套供应链ESG审核标准体系,既充分结合中国国情、贴合中国企业发展现状,又能在全球范围内产生广泛影响力,从而为中国企业争取公平的竞争环境。
刘汉元认为,应充分剖析欧美主流标准,结合我国有关法规、产业特色、文化背景与发展目标,加快制定由中国主导并得到国际广泛认可的供应链ESG审核标准体系。“例如,可以选择我国在全球具备竞争优势的新能源行业进行供应链ESG审核试点,建立跟踪反馈机制,及时调整并优化相关指标和流程,使标准体系契合企业发展实际,助力国内企业提升供应链ESG管理水平。”刘汉元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