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根据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全国将乡村振兴作为首要目标,大力发展和建设乡村。该战略立足新时代“三农”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出顶层设计,把农村农业优先发展作为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要原则,把乡村振兴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个重要任务,对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见。
近日,人社部为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将作出以下响应
一,提高农村民生保障水平,塑造美丽乡村新风貌
加强发展农村职业教育
推进农村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支持教育基础薄弱县普通高中建设,加强职业教育,逐步分类推进中等职业教育,免除学杂费。
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农民增收
健全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促进农民工多渠道转移就业,提高就业质量。 深化户籍制度改革,促进有条件,有意愿,在城镇有稳定就业和住所的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有序落户,依法平等享受城镇公共服务。 加强扶持引导服务,实施乡村振兴就业创业促进行动,大力发展文化,科技,旅游,生态等乡村特色产业,振兴传统工艺。 培育一批家庭工场,手工作坊,乡村车间,鼓励在乡村地区兴办环境友好型企业,实现乡村经济多元化,提供更多就业岗位。 拓宽农民增收渠道,鼓励农民勤劳守法致富,增加农村低收入者收入,扩大农村中等收入群体,保持农村居民收入增速快于城镇居民。
加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完善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大病保障制度,做好农民重大疾病救助工作。 巩固城乡居民医保异地就医联网直接结算,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建立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确定和基础养老金标准正常调整机制。 统筹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做好农村社会救助兜底工作。 构建多层次农村养老保障体系,创新多元化照料服务模式。
二,打好精准扶贫攻坚战,增强贫困群众获得感
瞄准贫困人口精准帮扶 对有劳动农力的贫困人口,强化产业和就业扶持,着力做好产销链接,劳务对接,实现稳定脱贫。 对完全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特殊扶贫人口,综合实施保障性扶贫政策,确保病有所医,残有所助,生活有兜底。 做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的动态化精细化管理,把符合条件的贫困人口全面纳入保障范围。
激发贫困人口内生动性 提升贫困群众发展生产和务工经商的基本技能,实现可持续稳固脱贫。改进帮扶方式方法,更多采用生产奖补,劳务补助,以工代赈等机制,推动贫困群众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脱贫致富。
三,汇聚全社会力量,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
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全面建立职业农民制度,完善配套政策体系。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支持新型职业农民通过弹性学制参加中高等农业职业教育。 创新培训机制,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技术协会,龙头企业等主体承担培训,引导符合条件的新型职业农民参加城镇职工养老,医疗等社保制度,鼓励各地开展职业农民职称评定试点。
优先发展农村教育事业 建立县域专业人才统筹使用制度,提高农村专业人才服务保障能力,推动人才管理职能部门减政放权,保障和落实基层用人主体自主权。推行乡村教师县管校聘。 实施好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人才支持计划,继续实施,三支一扶,特岗教师计划,组织实施高校毕业生基层成长计划。 支持地方高等学校,职业学院综合利用教育培训资源,灵活设置专业方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乡村振兴培养专业化人才,扶持培养一批农业职业经理人,经纪人,乡村工匠,文化能人,非遗传承认等。
发挥科技人才支撑作用 全面建立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到乡村和企业挂职,兼职和离岗创新创业制度,保障其在职称评定,工资福利,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权益。 深入实施农业科研杰出人才计划和杰出青年农业科学家项目,健全种业等领域科研人员已知识产权明晰为基础,以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 探索公益性和经营性农技推广融合发展机制,允许农技人员通过提供增值服务合理取酬,全面实施农技推广服务特聘计划。
鼓励社会各界投身乡村建设 建立有效激励机制,以乡情乡愁为纽带,吸引支持企业家,专家学者,医生教师,规划师,建筑师,律师,技能人才等,通过下乡担任志愿者,投资兴业,包村包项目,行医办学,捐资捐物,法律服务等方式服务乡愁振兴事业。研究制定管理办法,允许符合要求的公职人员回乡任职,吸引更多人才投身现代农业,培养造就新农民。 加强对下乡组织和人员管理服务,使之成为乡愁振兴建设性力量。
创新乡村人才培养培育引进使用机制 建立自主培养与人才引进相结合,学历教育,技能培训,实践锻炼等多种方式并举的人力资源开发机制。 建立城乡,区域,校地之间人才培养合作与交流机制。 全面建立城市医生教师,科技文化人员等定期服务乡村机制,研究制定鼓励城市专业人才参与乡村振兴的政策。
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源动力,也是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坚决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凡事以人民群众利益为中心,应充分认识人民群众在落实科学发展观中的主体地位,必须遵守发展依靠人民这条路径。激发人民群众的积极主动性和创造性,坚持依靠人民群众,必须始终相信群众,密切联系群众凝聚人民群众的力量,坚持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把人民群众最直接,最关心,最切实的利益得到保障,只有这样人民的幸福感才会上升,社会才能不断向前推进。
为了人民的一切,一切为了人民
有意与本网合作者,有关合作事宜请与我们联系。未经本会书面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否则即为侵权。 战略合作单位:全国金融人才平台服务中心 | 清大PPP模式与金融创新中心 | 发改委国合中心| 北京大学博雅产学研中心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o全国人才服务有限公司